| 
View
 

04

This version was saved 7 years, 1 month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    Page history
Saved by 陳寬明
on March 22, 2018 at 3:23:54 pm
 

以下請各位參考:

 

第十一屆城市學學術研討會摘要徵稿至3/26(一),誠摯邀請教授及學生踴躍投稿。詳情請參閱:http://ilms.ouk.edu.tw/signup.php?id=98

 

 

敬祝

        事事順心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十一屆城市學學術研討會籌備處 敬上

 


 

 

 Home works

1. 找一篇用文化解釋做為研究主要方法的論文,最好是學位論文。

2. 請查原住民歌手的抗議活動,並且解釋他們為什麼這樣。

keywords: 巴奈 傳統領域 沒有人是局外人

 


第三組所討論出來的題目:

 

1. 老中青三代對日本文化的看法

2. 台灣人對東西方外國人的態度

3. 外國人與台灣人對台灣的看法

 

第二組討論出來的題目:(暫定)

1.各國無法接受被別人問的話題

2.外國人對臺灣的第一印象

 


 

陳寬明:

 

1.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:以一九七O年代以來法國史家的解釋為例 http://hdl.handle.net/11296/8b6q28

     這篇論文主要從史學史的角度,看一九七O年代以來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,以佛朗索瓦‧弗榭(Francois Furet)、侯傑‧夏赫迪耶(Roger Chartier)、莫娜‧渥祖夫(Mona Ozouf)三位法國史家對法國大革命的解釋為例,探討這三位史家如何從政治意識、政治文化、節慶等廣義的文化角度研究法國大革命。文分三部, 第一部分是史學史的考察:談文化的歷史解釋與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解釋,大略介紹文化在史學解釋中的概念與近一、二百年來法國大革命的解釋概貌,以及法國年鑑學派的文化研究趨勢,藉此了解一九七O年代以來,法國大革命這一歷史事件在研究方法與史學解釋上的轉變。第二部分談一九七O年代以來三種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:以弗榭、夏赫迪耶、渥祖夫三位史家的解釋觀點為論述對象,主要採自三位史家的三部著作-----弗榭《解釋法國大革命》(Furet, Interpret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) 、夏赫迪耶《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》(Chartier,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) 、渥祖夫《節慶與法國大革命》(Ozouf, Festivals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) -----藉此看三位史家如何從政治意識型態、政治文化、節慶等文化角度談論法國大革命。第三部分闡述法國大革命解釋的新觀點:這個部分是為了說明一九七O年代以來的法國大革命解釋與一九七O年代之前的解釋之間具有同質性。主要針對舊研究取向中「啟蒙思想與法國大革命的關係」以及「中產階級與法國大革命的關係」這兩點,檢視弗榭、夏赫迪耶、渥祖夫三位史家如何就過去的解釋基礎,進一步發展新的文化觀點。

 

2.Do you hear people sing?

     作為政治參與的一種管道,姑且不論個人所可能會得到的「利益」如何;但是「個人成就感」以及「個人義務感」勢必會受到程度不一的滿足。然而從1960年代開始盛行的新社會運動,則明顯有著「參與式民主」的特質。新社會運動的特徵,分述如下:

一、身分不同:傳統的社會運動多是由受壓迫者發動;新社會運動除此之外,也有對國家、社會充滿理想與抱負的年輕一代加入。

二、主張不同:傳統社會運動較為重視「物質」;新社會運動則重視「後物質性議題」,如居住正義、轉型正義、環境權。

三、對意識形態的重視程度不同:傳統社會運動較少有明確的意識形態立場;新社會運動的「新左派」意識形態強烈。

四、新社會運動重視分權參與,因此行動也較有系統、有組織。

     總結而論,此次原住民「凱道部落」運動,具有上述四種特徵,應可歸類為「新社會運動」。

 


狄馬棣

 

在"page and files" 我上傳了一篇使用文化來解釋為何亞洲的都市規模那麼大。想要下載看看話請到 “pages and files"的第四週那邊有一篇文獻叫做:「一種關於亞洲巨型都市規模的文化解釋」

Comments (0)

You don'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.